60多年前,一批胸怀爱国之志的交通大学师生,坚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打起背包就出发,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,披荆斩棘、治学报国。在交大西迁的进程中,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,铸就了“西迁精神”的丰碑。2020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,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,仔细端详一张张照片、一件件实物,并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,深刻指出“‘西迁精神’的核心是爱国主义,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,与党和国家、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,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”,强调要“大力弘扬‘西迁精神’,抓住新时代新机遇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,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”。
交大西迁是党中央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布局、高等教育布局的战略决策,也是交大“西迁人”响应党的号召、服务国家发展的时代壮举。上世纪50年代,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,同时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分布不合理的状况,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,党中央作出了将创立于上海的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。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激扬“向科学进军,建设大西北”的豪情,义无反顾登上西行列车,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当时的西安,发展水平与繁华的上海差距甚大:学校处在田野之中,马路不平、电灯不亮,晴天扬灰路,雨天水和泥,夏无大树遮阳,冬无暖气御寒。但数以千计的交大人没有退缩,他们把自己的理想、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默默耕耘在三秦大地,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,为西部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,也用高昂情怀和满腔热血铸就了“胸怀大局、无私奉献、弘扬传统、艰苦创业”的“西迁精神”。2017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,向献身大西北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,并指出“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,为西部发展、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”。
一身本领投伟业,一寸赤心惟报国。交大西迁是一段激昂着爱国深情与奋斗热血的峥嵘岁月,所铸成的“西迁精神”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,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60多年的奋斗征程中,一代又一代“西迁人”始终秉承爱党、爱国、爱人民的高尚情怀,前赴后继、上下求索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。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陶文铨院士在西安扎根六十余载,桃李满天下,他培养的100多名硕士、博士生如今大多数在国内工作,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;1995年公派留学归国的管晓宏,面对母校和多所东部高校发出的邀请,毅然选择回到当时生活和科研条件仍较为落后的原单位西安交大;60多年来,西安交大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各类宝贵人才,不少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就业……数十载风雨年华,“西迁精神”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,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赞扬以钱学森、邓稼先、郭永怀等“两弹一星”元勋和西安交通大学“西迁人”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“党让我们去哪里,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”“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”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,充分肯定以黄大年、李保国、南仁东、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“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”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,强调面对新的征程、新的使命,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、激发这种情怀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广大知识分子践行“西迁精神”,尤须弘扬胸怀大局、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,艰苦创业、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,扎根实际、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,公而忘私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,把爱国之情、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、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,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“为了祖国,为了党,决不吝惜自己的一切力量。我们誓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,从祖国的边疆到边疆,自滚滚的黄河到宽阔的长江,掀起一个震撼世界的建设海洋!”1956年西迁伊始,一位交大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。时光荏苒,精神永恒。今天,奋斗新时代,奋进新征程,我们开启了一场新的长征。在前进道路上,传承好“西迁精神”,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,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,我们一定能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业绩,不负人民期望,不辱时代使命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1年11月24日 01 版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西方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